10月17日—19日,备受关注的“用匠心、致创新”——2024浙江省首届职工创新交流活动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这一盛事不仅是浙江职工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更是推动全省劳动者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的重要契机。活动中,来自各行各业的职工齐聚一堂,分享创意、技术与实践经验,共同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三个精神”转化为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力量。
什么是创新?职工创新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如何更好激励职工创新?来看“老大哥”怎么说。
全国劳模、浙江工匠、宁波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科科长万亚勇:实现技术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长期积累的过程。“发明大王”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创新需要我们日思夜想,长期坚持,反复试验,才能获得最后1%的灵感。事实上,无论是推进自主创新,还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都离不开扎根一线。以我自身经验来看,很多创新发明都是在一线发现并实现的。扎根一线很难,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把冷板凳坐热”的毅力。
创新越难,越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勤奋学习,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视野,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科技,不断与时俱进,掌握科学方法,丰富知识储备。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够从更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剖析问题,形成独特见解,并将这些见解应用到实践中,最终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创新离不开团队协作。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有限的,古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些都说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创新更是如此。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能够通过高效协作,发挥各自卓越才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产生更多创新性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最终为创新带来突破性的成果。
浙江工匠、浙江顺虎铝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陈荣东:在 “用匠心、致创新”——浙江省首届职工创新交流活动中,创新的内涵与意义得以深度阐释:创新并非仅局限于划时代的重大突破,在当今社会分工越发精细的背景下,形式多样的“小创新”同样关键且价值巨大。
以顺虎铝业为例,在日常生产运营中,每个环节的优化都可能带来意外效益提升。如生产车间的铝板加工工艺,曾存在效率低、成品质量波动问题。职工们并未坐等大规模技术变革,而是在各级劳模工匠的引领下,从工作细节着手,积极开展“小创新”。有位技术工人,微调加工设备零部件,改进操作流程小环节,使生产效率提高15%,产品合格率提升10个百分点。
不少“小创新”看似微小,但切实推动了企业发展。它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展现,是劳动者对工作精益求精的延伸。当下,工匠精神的专注、细致与坚持,借由这些“小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升。每个小改进都是职工用心观察、思考和实践的成果。
不聚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要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小创新”,因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创新举措汇聚起来,能赋予企业强大竞争力。
浙江工匠、浙能萧山电厂高级工程师汪忠德:什么是“创新”?顾名思义,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可以是一个新观念、一种新方法,也可以是一件新产品,是对原有元素的重新组合或引入新的元素,实现对现有事物的改进和发展。
一些划时代的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例如5G技术、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等,但在我们工作中,不能忽视一些细微但实用的“小创新”,因为它更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在这次浙江省首届职工创新交流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三维雷达探测法、自动焊接技术等创新成果,它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些“小创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应用更广,创新只有得到普遍的应用,才能体现价值。以我从事的电力行业为例,为顺应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新趋势,推出的许多“五小”“QC”活动、先进职业操作法等,用科技赋能,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聚合力、增动力、提能力。
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用精巧的“小工笔”,同样可以做出秀丽的“大文章”。正如这次活动的主题“用匠心、致创新”,希望今后我们身边的“小创新”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戴琴雅:企业要实现长久发展离不开持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职工作为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积极性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更好地激励职工创新,厚植创新沃土,需要多管齐下。
首先,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关键。有效的激励不仅要奖励那些已经取得成果的创新者,更要鼓励那些敢于尝试但暂时未见成效的探索者。这要求我们在设计激励方案时,既要注重结果导向,也要兼顾过程管理,确保每位职工的努力都能得到公正认可。以杰牌为例,我们在企业推行全员成长规划与创新“DNA计划”,提出创新净收益的10%奖励给创新者,而且在创新提案提出阶段即可获得奖励,有效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积极性。
其次,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保障。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应该能够全面衡量职工的创新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提出新想法的数量、质量以及实施效果等多方面因素。更重要的是,评价标准应当透明公开,并且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变化适时调整,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职工的实际贡献。
此外,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也不可或缺。企业文化对职工行为模式有着深远影响。只有当组织内部形成了尊重知识、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职工才能毫无顾虑地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去。
总而言之,激发职工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从多维度出发,综合运用激励机制、评价体系、文化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多种手段,共同构建起一片利于创新生长的沃土。
10月17日—19日,备受关注的“用匠心、致创新”——2024浙江省首届职工创新交流活动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这一盛事不仅是浙江职工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更是推动全省劳动者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的重要契机。活动中,来自各行各业的职工齐聚一堂,分享创意、技术与实践经验,共同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三个精神”转化为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力量。
什么是创新?职工创新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如何更好激励职工创新?来看“老大哥”怎么说。
全国劳模、浙江工匠、宁波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科科长万亚勇:实现技术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长期积累的过程。“发明大王”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创新需要我们日思夜想,长期坚持,反复试验,才能获得最后1%的灵感。事实上,无论是推进自主创新,还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都离不开扎根一线。以我自身经验来看,很多创新发明都是在一线发现并实现的。扎根一线很难,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把冷板凳坐热”的毅力。
创新越难,越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勤奋学习,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视野,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科技,不断与时俱进,掌握科学方法,丰富知识储备。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够从更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剖析问题,形成独特见解,并将这些见解应用到实践中,最终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创新离不开团队协作。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有限的,古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些都说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创新更是如此。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能够通过高效协作,发挥各自卓越才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产生更多创新性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最终为创新带来突破性的成果。
浙江工匠、浙江顺虎铝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陈荣东:在 “用匠心、致创新”——浙江省首届职工创新交流活动中,创新的内涵与意义得以深度阐释:创新并非仅局限于划时代的重大突破,在当今社会分工越发精细的背景下,形式多样的“小创新”同样关键且价值巨大。
以顺虎铝业为例,在日常生产运营中,每个环节的优化都可能带来意外效益提升。如生产车间的铝板加工工艺,曾存在效率低、成品质量波动问题。职工们并未坐等大规模技术变革,而是在各级劳模工匠的引领下,从工作细节着手,积极开展“小创新”。有位技术工人,微调加工设备零部件,改进操作流程小环节,使生产效率提高15%,产品合格率提升10个百分点。
不少“小创新”看似微小,但切实推动了企业发展。它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展现,是劳动者对工作精益求精的延伸。当下,工匠精神的专注、细致与坚持,借由这些“小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升。每个小改进都是职工用心观察、思考和实践的成果。
不聚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要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小创新”,因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创新举措汇聚起来,能赋予企业强大竞争力。
浙江工匠、浙能萧山电厂高级工程师汪忠德:什么是“创新”?顾名思义,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可以是一个新观念、一种新方法,也可以是一件新产品,是对原有元素的重新组合或引入新的元素,实现对现有事物的改进和发展。
一些划时代的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例如5G技术、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等,但在我们工作中,不能忽视一些细微但实用的“小创新”,因为它更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在这次浙江省首届职工创新交流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三维雷达探测法、自动焊接技术等创新成果,它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些“小创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应用更广,创新只有得到普遍的应用,才能体现价值。以我从事的电力行业为例,为顺应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新趋势,推出的许多“五小”“QC”活动、先进职业操作法等,用科技赋能,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聚合力、增动力、提能力。
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用精巧的“小工笔”,同样可以做出秀丽的“大文章”。正如这次活动的主题“用匠心、致创新”,希望今后我们身边的“小创新”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戴琴雅:企业要实现长久发展离不开持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职工作为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积极性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更好地激励职工创新,厚植创新沃土,需要多管齐下。
首先,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关键。有效的激励不仅要奖励那些已经取得成果的创新者,更要鼓励那些敢于尝试但暂时未见成效的探索者。这要求我们在设计激励方案时,既要注重结果导向,也要兼顾过程管理,确保每位职工的努力都能得到公正认可。以杰牌为例,我们在企业推行全员成长规划与创新“DNA计划”,提出创新净收益的10%奖励给创新者,而且在创新提案提出阶段即可获得奖励,有效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积极性。
其次,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保障。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应该能够全面衡量职工的创新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提出新想法的数量、质量以及实施效果等多方面因素。更重要的是,评价标准应当透明公开,并且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变化适时调整,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职工的实际贡献。
此外,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也不可或缺。企业文化对职工行为模式有着深远影响。只有当组织内部形成了尊重知识、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职工才能毫无顾虑地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去。
总而言之,激发职工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从多维度出发,综合运用激励机制、评价体系、文化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多种手段,共同构建起一片利于创新生长的沃土。
10月17日—19日,备受关注的“用匠心、致创新”——2024浙江省首届职工创新交流活动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这一盛事不仅是浙江职工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更是推动全省劳动者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的重要契机。活动中,来自各行各业的职工齐聚一堂,分享创意、技术与实践经验,共同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三个精神”转化为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力量。
什么是创新?职工创新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如何更好激励职工创新?来看“老大哥”怎么说。
全国劳模、浙江工匠、宁波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科科长万亚勇:实现技术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长期积累的过程。“发明大王”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创新需要我们日思夜想,长期坚持,反复试验,才能获得最后1%的灵感。事实上,无论是推进自主创新,还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都离不开扎根一线。以我自身经验来看,很多创新发明都是在一线发现并实现的。扎根一线很难,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把冷板凳坐热”的毅力。
创新越难,越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勤奋学习,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视野,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科技,不断与时俱进,掌握科学方法,丰富知识储备。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够从更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剖析问题,形成独特见解,并将这些见解应用到实践中,最终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创新离不开团队协作。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有限的,古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些都说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创新更是如此。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能够通过高效协作,发挥各自卓越才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产生更多创新性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最终为创新带来突破性的成果。
浙江工匠、浙江顺虎铝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陈荣东:在 “用匠心、致创新”——浙江省首届职工创新交流活动中,创新的内涵与意义得以深度阐释:创新并非仅局限于划时代的重大突破,在当今社会分工越发精细的背景下,形式多样的“小创新”同样关键且价值巨大。
以顺虎铝业为例,在日常生产运营中,每个环节的优化都可能带来意外效益提升。如生产车间的铝板加工工艺,曾存在效率低、成品质量波动问题。职工们并未坐等大规模技术变革,而是在各级劳模工匠的引领下,从工作细节着手,积极开展“小创新”。有位技术工人,微调加工设备零部件,改进操作流程小环节,使生产效率提高15%,产品合格率提升10个百分点。
不少“小创新”看似微小,但切实推动了企业发展。它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展现,是劳动者对工作精益求精的延伸。当下,工匠精神的专注、细致与坚持,借由这些“小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升。每个小改进都是职工用心观察、思考和实践的成果。
不聚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要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小创新”,因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创新举措汇聚起来,能赋予企业强大竞争力。
浙江工匠、浙能萧山电厂高级工程师汪忠德:什么是“创新”?顾名思义,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可以是一个新观念、一种新方法,也可以是一件新产品,是对原有元素的重新组合或引入新的元素,实现对现有事物的改进和发展。
一些划时代的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例如5G技术、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等,但在我们工作中,不能忽视一些细微但实用的“小创新”,因为它更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在这次浙江省首届职工创新交流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三维雷达探测法、自动焊接技术等创新成果,它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些“小创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应用更广,创新只有得到普遍的应用,才能体现价值。以我从事的电力行业为例,为顺应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新趋势,推出的许多“五小”“QC”活动、先进职业操作法等,用科技赋能,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聚合力、增动力、提能力。
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用精巧的“小工笔”,同样可以做出秀丽的“大文章”。正如这次活动的主题“用匠心、致创新”,希望今后我们身边的“小创新”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戴琴雅:企业要实现长久发展离不开持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职工作为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积极性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更好地激励职工创新,厚植创新沃土,需要多管齐下。
首先,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关键。有效的激励不仅要奖励那些已经取得成果的创新者,更要鼓励那些敢于尝试但暂时未见成效的探索者。这要求我们在设计激励方案时,既要注重结果导向,也要兼顾过程管理,确保每位职工的努力都能得到公正认可。以杰牌为例,我们在企业推行全员成长规划与创新“DNA计划”,提出创新净收益的10%奖励给创新者,而且在创新提案提出阶段即可获得奖励,有效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积极性。
其次,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保障。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应该能够全面衡量职工的创新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提出新想法的数量、质量以及实施效果等多方面因素。更重要的是,评价标准应当透明公开,并且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变化适时调整,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职工的实际贡献。
此外,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也不可或缺。企业文化对职工行为模式有着深远影响。只有当组织内部形成了尊重知识、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职工才能毫无顾虑地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去。
总而言之,激发职工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从多维度出发,综合运用激励机制、评价体系、文化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多种手段,共同构建起一片利于创新生长的沃土。
10月17日—19日,备受关注的“用匠心、致创新”——2024浙江省首届职工创新交流活动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这一盛事不仅是浙江职工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更是推动全省劳动者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的重要契机。活动中,来自各行各业的职工齐聚一堂,分享创意、技术与实践经验,共同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三个精神”转化为促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力量。
什么是创新?职工创新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如何更好激励职工创新?来看“老大哥”怎么说。
全国劳模、浙江工匠、宁波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科科长万亚勇:实现技术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长期积累的过程。“发明大王”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创新需要我们日思夜想,长期坚持,反复试验,才能获得最后1%的灵感。事实上,无论是推进自主创新,还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都离不开扎根一线。以我自身经验来看,很多创新发明都是在一线发现并实现的。扎根一线很难,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把冷板凳坐热”的毅力。
创新越难,越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勤奋学习,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视野,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科技,不断与时俱进,掌握科学方法,丰富知识储备。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够从更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剖析问题,形成独特见解,并将这些见解应用到实践中,最终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创新离不开团队协作。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有限的,古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些都说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创新更是如此。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能够通过高效协作,发挥各自卓越才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产生更多创新性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最终为创新带来突破性的成果。
浙江工匠、浙江顺虎铝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陈荣东:在 “用匠心、致创新”——浙江省首届职工创新交流活动中,创新的内涵与意义得以深度阐释:创新并非仅局限于划时代的重大突破,在当今社会分工越发精细的背景下,形式多样的“小创新”同样关键且价值巨大。
以顺虎铝业为例,在日常生产运营中,每个环节的优化都可能带来意外效益提升。如生产车间的铝板加工工艺,曾存在效率低、成品质量波动问题。职工们并未坐等大规模技术变革,而是在各级劳模工匠的引领下,从工作细节着手,积极开展“小创新”。有位技术工人,微调加工设备零部件,改进操作流程小环节,使生产效率提高15%,产品合格率提升10个百分点。
不少“小创新”看似微小,但切实推动了企业发展。它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展现,是劳动者对工作精益求精的延伸。当下,工匠精神的专注、细致与坚持,借由这些“小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升。每个小改进都是职工用心观察、思考和实践的成果。
不聚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要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小创新”,因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创新举措汇聚起来,能赋予企业强大竞争力。
浙江工匠、浙能萧山电厂高级工程师汪忠德:什么是“创新”?顾名思义,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可以是一个新观念、一种新方法,也可以是一件新产品,是对原有元素的重新组合或引入新的元素,实现对现有事物的改进和发展。
一些划时代的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例如5G技术、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等,但在我们工作中,不能忽视一些细微但实用的“小创新”,因为它更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在这次浙江省首届职工创新交流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三维雷达探测法、自动焊接技术等创新成果,它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些“小创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应用更广,创新只有得到普遍的应用,才能体现价值。以我从事的电力行业为例,为顺应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新趋势,推出的许多“五小”“QC”活动、先进职业操作法等,用科技赋能,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聚合力、增动力、提能力。
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用精巧的“小工笔”,同样可以做出秀丽的“大文章”。正如这次活动的主题“用匠心、致创新”,希望今后我们身边的“小创新”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戴琴雅:企业要实现长久发展离不开持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职工作为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积极性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更好地激励职工创新,厚植创新沃土,需要多管齐下。
首先,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关键。有效的激励不仅要奖励那些已经取得成果的创新者,更要鼓励那些敢于尝试但暂时未见成效的探索者。这要求我们在设计激励方案时,既要注重结果导向,也要兼顾过程管理,确保每位职工的努力都能得到公正认可。以杰牌为例,我们在企业推行全员成长规划与创新“DNA计划”,提出创新净收益的10%奖励给创新者,而且在创新提案提出阶段即可获得奖励,有效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积极性。
其次,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保障。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应该能够全面衡量职工的创新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提出新想法的数量、质量以及实施效果等多方面因素。更重要的是,评价标准应当透明公开,并且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变化适时调整,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职工的实际贡献。
此外,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也不可或缺。企业文化对职工行为模式有着深远影响。只有当组织内部形成了尊重知识、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职工才能毫无顾虑地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去。
总而言之,激发职工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从多维度出发,综合运用激励机制、评价体系、文化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多种手段,共同构建起一片利于创新生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