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焕峰工作照。
项目名称
线卷坯自动对焊并盘工艺和安全高效操作法
创新亮点
◆线卷坯自动对焊并盘工艺是一种适用于集线卷坯对焊、切边、修磨、并盘于一体的自动设备;安全高效操作法是一种集最优气压、流量、电流、进给速度的焊接工艺,能为设置自动化运行模式提供可靠保证。
◆通过设备的自动化操作,避免了操作工人翻料搬运所带来的劳动强度,并减少了工伤事故的发生。
◆自动化的对焊和标准化操作简化了人工操作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实现一个人同时操控多台设备。
◆工人通过菜单式标准选择设定电流、气压、流量等参数,保证了线卷坯在打磨后的稳定性能,提高了焊接点表面质量。
记者寿慧桢报道 近年来,智慧工厂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浙江海亮”)在这一浪潮中勇立潮头,通过自主研发,成功开创了“线卷坯自动对焊并盘工艺和安全高效操作法”。该创新被应用在浙江、广东以及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内外的多个大型铜加工基地。
这套自动焊接技术和方法为国内外首创,其开创者为全国劳模、浙江海亮铜棒项目总设计师、工程师冯焕锋。他的这一创想在铜加工行业一切都得从零起步,困难重重,甚至在同行眼里,根本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为了改变技术被国外先进企业垄断的局面,冯焕锋率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和“415X”联盟团队,通过收集不同牌号、规格的焊接测试数据,总结出一套最优的焊接工艺参数,包括气压、流量、电流、进给速度等,为自动化生产线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该工艺与操作方法被浙江海亮广泛应用于各大基地的“精密铜合金棒挤压低碳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项目生产线,经过一年多的生产运行,设备总体运行稳定且具有良好的焊接质量。2013年12月,经国家科技委员会专家组鉴定,项目产品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
除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可靠的产品性能,该工艺与操作方法在操作层面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原先,工人需要将单重250~350千克分列的两卷线坯端头手工敲直,焊接后用锉刀削去飞边、修磨平整,再进行人工翻转使两卷线坯并成一盘。多盘焊接后线坯的重量一般在1200千克左右,工人在操作过程中面临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焊接质量不稳定的各类难题,且还容易出现工伤事故。
“从前单次完成一个单位时间是3分钟,参与该工序任务的工人数量是4人。产品成材率低,生产成本、人力费用却很高,时常还会有漏项操作等安全隐患。”冯焕锋说,“要达到各项参数的最优是很艰辛的过程,远远超出了我当时的预期。”查资料,想构思,开讨论,做试验……设计方案在一遍遍推倒重来中日益完善,无数个寂静的深夜里,冯焕锋团队的工作间依旧灯火通明。
经过数月通宵达旦的努力后,冯焕锋率团队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技术创新后,操作工只需通过人机交互操作面板选择对应参数,控制系统即可自动接收线卷坯信息,分配对焊机,实现多台焊接装置的协同作业,并完成自动切边、打磨等连续工序。不仅提高了焊接效率,保持了质量稳定,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职业性伤害的发生。
浙江海亮的线卷坯自动对焊技术不仅开创了铜加工行业的新篇章,更为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树立了典范。目前,已获得国际发明专利2项,分别是:一种线坯对焊装置及线坯对焊方法(US18242191)、一种线坯对焊装置(US18242230)。
近年来,以冯焕锋牵头的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一直致力于解决铜加工等新产品的开发技术升级改造,还研发创新了多个项目,包括梯度控制低能耗燃气加热炉技术研究和应用项目、铜棒超声波清洗液替代酸洗项目等绿色低碳项目,以及再生铜合金棒材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机器人在线流体自动修磨模具开发项目等智能制造项目。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冯焕锋说,“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保持工匠本色,传承劳模精神,将工作做到最好,才能把产品做到世界级水平。”
冯焕峰工作照。
项目名称
线卷坯自动对焊并盘工艺和安全高效操作法
创新亮点
◆线卷坯自动对焊并盘工艺是一种适用于集线卷坯对焊、切边、修磨、并盘于一体的自动设备;安全高效操作法是一种集最优气压、流量、电流、进给速度的焊接工艺,能为设置自动化运行模式提供可靠保证。
◆通过设备的自动化操作,避免了操作工人翻料搬运所带来的劳动强度,并减少了工伤事故的发生。
◆自动化的对焊和标准化操作简化了人工操作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实现一个人同时操控多台设备。
◆工人通过菜单式标准选择设定电流、气压、流量等参数,保证了线卷坯在打磨后的稳定性能,提高了焊接点表面质量。
记者寿慧桢报道 近年来,智慧工厂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浙江海亮”)在这一浪潮中勇立潮头,通过自主研发,成功开创了“线卷坯自动对焊并盘工艺和安全高效操作法”。该创新被应用在浙江、广东以及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内外的多个大型铜加工基地。
这套自动焊接技术和方法为国内外首创,其开创者为全国劳模、浙江海亮铜棒项目总设计师、工程师冯焕锋。他的这一创想在铜加工行业一切都得从零起步,困难重重,甚至在同行眼里,根本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为了改变技术被国外先进企业垄断的局面,冯焕锋率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和“415X”联盟团队,通过收集不同牌号、规格的焊接测试数据,总结出一套最优的焊接工艺参数,包括气压、流量、电流、进给速度等,为自动化生产线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该工艺与操作方法被浙江海亮广泛应用于各大基地的“精密铜合金棒挤压低碳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项目生产线,经过一年多的生产运行,设备总体运行稳定且具有良好的焊接质量。2013年12月,经国家科技委员会专家组鉴定,项目产品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
除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可靠的产品性能,该工艺与操作方法在操作层面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原先,工人需要将单重250~350千克分列的两卷线坯端头手工敲直,焊接后用锉刀削去飞边、修磨平整,再进行人工翻转使两卷线坯并成一盘。多盘焊接后线坯的重量一般在1200千克左右,工人在操作过程中面临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焊接质量不稳定的各类难题,且还容易出现工伤事故。
“从前单次完成一个单位时间是3分钟,参与该工序任务的工人数量是4人。产品成材率低,生产成本、人力费用却很高,时常还会有漏项操作等安全隐患。”冯焕锋说,“要达到各项参数的最优是很艰辛的过程,远远超出了我当时的预期。”查资料,想构思,开讨论,做试验……设计方案在一遍遍推倒重来中日益完善,无数个寂静的深夜里,冯焕锋团队的工作间依旧灯火通明。
经过数月通宵达旦的努力后,冯焕锋率团队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技术创新后,操作工只需通过人机交互操作面板选择对应参数,控制系统即可自动接收线卷坯信息,分配对焊机,实现多台焊接装置的协同作业,并完成自动切边、打磨等连续工序。不仅提高了焊接效率,保持了质量稳定,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职业性伤害的发生。
浙江海亮的线卷坯自动对焊技术不仅开创了铜加工行业的新篇章,更为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树立了典范。目前,已获得国际发明专利2项,分别是:一种线坯对焊装置及线坯对焊方法(US18242191)、一种线坯对焊装置(US18242230)。
近年来,以冯焕锋牵头的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一直致力于解决铜加工等新产品的开发技术升级改造,还研发创新了多个项目,包括梯度控制低能耗燃气加热炉技术研究和应用项目、铜棒超声波清洗液替代酸洗项目等绿色低碳项目,以及再生铜合金棒材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机器人在线流体自动修磨模具开发项目等智能制造项目。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冯焕锋说,“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保持工匠本色,传承劳模精神,将工作做到最好,才能把产品做到世界级水平。”
冯焕峰工作照。
项目名称
线卷坯自动对焊并盘工艺和安全高效操作法
创新亮点
◆线卷坯自动对焊并盘工艺是一种适用于集线卷坯对焊、切边、修磨、并盘于一体的自动设备;安全高效操作法是一种集最优气压、流量、电流、进给速度的焊接工艺,能为设置自动化运行模式提供可靠保证。
◆通过设备的自动化操作,避免了操作工人翻料搬运所带来的劳动强度,并减少了工伤事故的发生。
◆自动化的对焊和标准化操作简化了人工操作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实现一个人同时操控多台设备。
◆工人通过菜单式标准选择设定电流、气压、流量等参数,保证了线卷坯在打磨后的稳定性能,提高了焊接点表面质量。
记者寿慧桢报道 近年来,智慧工厂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浙江海亮”)在这一浪潮中勇立潮头,通过自主研发,成功开创了“线卷坯自动对焊并盘工艺和安全高效操作法”。该创新被应用在浙江、广东以及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内外的多个大型铜加工基地。
这套自动焊接技术和方法为国内外首创,其开创者为全国劳模、浙江海亮铜棒项目总设计师、工程师冯焕锋。他的这一创想在铜加工行业一切都得从零起步,困难重重,甚至在同行眼里,根本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为了改变技术被国外先进企业垄断的局面,冯焕锋率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和“415X”联盟团队,通过收集不同牌号、规格的焊接测试数据,总结出一套最优的焊接工艺参数,包括气压、流量、电流、进给速度等,为自动化生产线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该工艺与操作方法被浙江海亮广泛应用于各大基地的“精密铜合金棒挤压低碳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项目生产线,经过一年多的生产运行,设备总体运行稳定且具有良好的焊接质量。2013年12月,经国家科技委员会专家组鉴定,项目产品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
除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可靠的产品性能,该工艺与操作方法在操作层面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原先,工人需要将单重250~350千克分列的两卷线坯端头手工敲直,焊接后用锉刀削去飞边、修磨平整,再进行人工翻转使两卷线坯并成一盘。多盘焊接后线坯的重量一般在1200千克左右,工人在操作过程中面临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焊接质量不稳定的各类难题,且还容易出现工伤事故。
“从前单次完成一个单位时间是3分钟,参与该工序任务的工人数量是4人。产品成材率低,生产成本、人力费用却很高,时常还会有漏项操作等安全隐患。”冯焕锋说,“要达到各项参数的最优是很艰辛的过程,远远超出了我当时的预期。”查资料,想构思,开讨论,做试验……设计方案在一遍遍推倒重来中日益完善,无数个寂静的深夜里,冯焕锋团队的工作间依旧灯火通明。
经过数月通宵达旦的努力后,冯焕锋率团队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技术创新后,操作工只需通过人机交互操作面板选择对应参数,控制系统即可自动接收线卷坯信息,分配对焊机,实现多台焊接装置的协同作业,并完成自动切边、打磨等连续工序。不仅提高了焊接效率,保持了质量稳定,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职业性伤害的发生。
浙江海亮的线卷坯自动对焊技术不仅开创了铜加工行业的新篇章,更为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树立了典范。目前,已获得国际发明专利2项,分别是:一种线坯对焊装置及线坯对焊方法(US18242191)、一种线坯对焊装置(US18242230)。
近年来,以冯焕锋牵头的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一直致力于解决铜加工等新产品的开发技术升级改造,还研发创新了多个项目,包括梯度控制低能耗燃气加热炉技术研究和应用项目、铜棒超声波清洗液替代酸洗项目等绿色低碳项目,以及再生铜合金棒材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机器人在线流体自动修磨模具开发项目等智能制造项目。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冯焕锋说,“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保持工匠本色,传承劳模精神,将工作做到最好,才能把产品做到世界级水平。”
冯焕峰工作照。
项目名称
线卷坯自动对焊并盘工艺和安全高效操作法
创新亮点
◆线卷坯自动对焊并盘工艺是一种适用于集线卷坯对焊、切边、修磨、并盘于一体的自动设备;安全高效操作法是一种集最优气压、流量、电流、进给速度的焊接工艺,能为设置自动化运行模式提供可靠保证。
◆通过设备的自动化操作,避免了操作工人翻料搬运所带来的劳动强度,并减少了工伤事故的发生。
◆自动化的对焊和标准化操作简化了人工操作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实现一个人同时操控多台设备。
◆工人通过菜单式标准选择设定电流、气压、流量等参数,保证了线卷坯在打磨后的稳定性能,提高了焊接点表面质量。
记者寿慧桢报道 近年来,智慧工厂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浙江海亮”)在这一浪潮中勇立潮头,通过自主研发,成功开创了“线卷坯自动对焊并盘工艺和安全高效操作法”。该创新被应用在浙江、广东以及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内外的多个大型铜加工基地。
这套自动焊接技术和方法为国内外首创,其开创者为全国劳模、浙江海亮铜棒项目总设计师、工程师冯焕锋。他的这一创想在铜加工行业一切都得从零起步,困难重重,甚至在同行眼里,根本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为了改变技术被国外先进企业垄断的局面,冯焕锋率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和“415X”联盟团队,通过收集不同牌号、规格的焊接测试数据,总结出一套最优的焊接工艺参数,包括气压、流量、电流、进给速度等,为自动化生产线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该工艺与操作方法被浙江海亮广泛应用于各大基地的“精密铜合金棒挤压低碳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项目生产线,经过一年多的生产运行,设备总体运行稳定且具有良好的焊接质量。2013年12月,经国家科技委员会专家组鉴定,项目产品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
除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可靠的产品性能,该工艺与操作方法在操作层面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原先,工人需要将单重250~350千克分列的两卷线坯端头手工敲直,焊接后用锉刀削去飞边、修磨平整,再进行人工翻转使两卷线坯并成一盘。多盘焊接后线坯的重量一般在1200千克左右,工人在操作过程中面临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焊接质量不稳定的各类难题,且还容易出现工伤事故。
“从前单次完成一个单位时间是3分钟,参与该工序任务的工人数量是4人。产品成材率低,生产成本、人力费用却很高,时常还会有漏项操作等安全隐患。”冯焕锋说,“要达到各项参数的最优是很艰辛的过程,远远超出了我当时的预期。”查资料,想构思,开讨论,做试验……设计方案在一遍遍推倒重来中日益完善,无数个寂静的深夜里,冯焕锋团队的工作间依旧灯火通明。
经过数月通宵达旦的努力后,冯焕锋率团队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技术创新后,操作工只需通过人机交互操作面板选择对应参数,控制系统即可自动接收线卷坯信息,分配对焊机,实现多台焊接装置的协同作业,并完成自动切边、打磨等连续工序。不仅提高了焊接效率,保持了质量稳定,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职业性伤害的发生。
浙江海亮的线卷坯自动对焊技术不仅开创了铜加工行业的新篇章,更为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树立了典范。目前,已获得国际发明专利2项,分别是:一种线坯对焊装置及线坯对焊方法(US18242191)、一种线坯对焊装置(US18242230)。
近年来,以冯焕锋牵头的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一直致力于解决铜加工等新产品的开发技术升级改造,还研发创新了多个项目,包括梯度控制低能耗燃气加热炉技术研究和应用项目、铜棒超声波清洗液替代酸洗项目等绿色低碳项目,以及再生铜合金棒材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机器人在线流体自动修磨模具开发项目等智能制造项目。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冯焕锋说,“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保持工匠本色,传承劳模精神,将工作做到最好,才能把产品做到世界级水平。”